金港赢配资-炒股配资公司-证券配资网

2030年, 中国GDP还能超越美国吗? 南生认为“是”, 不信来打个赌

发布日期:2024-03-22 04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前的数年时间内,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不断缩小,包括高盛集团、惠誉集团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曾预测:中国GDP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对美国的赶超,升至全球第一名。

2020至2021年,复工、复产、复商、复市成为主旋律,中国经济又再度迎来了大幅提升。其中,2020年上涨至14.7万亿美元,而美国的经济规模却降至不足21万亿美元的水平。

2021年,在生产加速,温和通胀和人民币汇率给力的情况下,中国GDP总额又进一步扩大至17.73万亿美元。同期,美国GDP在低基数效应和大规模激励政策下也迎来了大涨——升至23万亿美元。

2021年,中美都在发展,但我方更强,两国经济规模差距再度拉近,多家机构重提“2030年中国GDP将实现赶超美国”的预期。但没想到的是,2022年以来,美联储多次加息,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尽情释放。

美元持续走强,美国进入通货膨胀上扬通道,中美经济规模的差距不减、反增。其中,美国2022年GDP实现了25万亿美元的突破,而我国却只是小幅提升至18万亿美元。

2023年,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的阴霾中复苏,预计有望实现5.2%至5.3%的实质性增长。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大约在2.5%左右,不到我国经济真实提升力度的一半。

可GDP却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,又容易被汇率变动所干扰。中国2023年的物价是趋于通缩,人民币汇率贬值4.55%,这将使得:我国经济规模按美元计算小幅滑落着17.9万亿至17.98万亿美元区间。

美国的情况,正好相反!在美元指数高企,通胀程度长期处于较高位置影响下,2023年的GDP预计会猛增至27.36万亿美元——中美经济规模的差异又再一次拉大了。

于是,大家不提2030年的赶超预期了

一些机构将中国GDP赶超美国的预期时间延后至2037年,部分不自信的机构甚至认为“中国经济规模永远赶不上美国”。呵呵,这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思维,线性思维。

当数据有利于中国时,就盲目自信——很可能在2030年之前就实现赶超;当数据对中国不利时,又高度自卑,进而没有信心重提“中国GDP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对美国的赶超的预期了”。

接下来,南生给大家掰持掰持。我们需认识到:人民币、美元、欧元等货币汇率的变化,从而都是波动的。又峰顶,也是低谷,美元不可能一直强势下去,人民币也不会长期低迷。

待人民币汇率又再度突破7,甚至回归6.5、6.3,趋于6的时候,这两年因汇率贬值带来的“损失,又会在来年给补上”——汇率下跌带来的损失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损失。

按世界银行以“一篮子商品”售价计算出来的购买力比例为参考,在中国境内的4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境内的1美元。人民币汇率虽然不至于在数年时间内达到此种程度,但趋于6会是大概率事件。

得出此种结论的关键点,可不仅是基于购买力的差距,还有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原动力。服装、鞋子、袜子、玩具等曾经是我国商品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些商品的利润率较低。

这些低端商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度也较高,我国为了拓宽出口,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优势。也就是希望7到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,从而让中国的出口企业获得较多利润。

假设,当时的购买力实际比值是5比1,也是5元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。中国出口企业的毛利是5%,若按照这个汇率出口的话,一方面难以获取订单,另一方面则是利润偏低。

但如果将汇率变成7或8比1的时候,再以美元为贸易定价主导规则下,中国出口企业在获得本身5%的利润时,又可以获得“因人民币贬值带来的额外收益”——这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。

为大多数刚刚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,而且是普遍采用。在放弃大量中低端产业后,西方国家出口的商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、奢侈品,对成本要求不高,利润空间很大、很大。

但这些高端产品的总需求度,是低于天文数字版的中低端产品,西方国家由此逐步走向逆差。于是,美欧诸国乐于在获得商品出口本身的利润时,又通过抬高币值的方式减少逆差——这是额外收益。

总之,低端产品利润空间小,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这个市场内打拼,需要利用本国货币被低估来获得合理利润。

而中高端产品的利润空间大,对汇率的敏感度偏低。同时为了抵消两种不同类型商品的总需求度的差异,占据中高端产业位置的先进国家有抬升货币比值的潜在动能。

在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得到巩固,核心技术一再地被突破,卡脖子现象越来越少的背景下,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产品早已是高新技术产品、现代化装备和设备制造以及其他优质商品,不再一味要求低汇率了。

稍微留心我国科技新闻的网友都可体会到:最近两年,可以说是中国高科技产品集中爆发期。这不是无缘无故的爱,而是多年来巨大投入的集中回报现象,是“厚积”带来的“薄发”。

过去几十年,房地产蓬勃发展,长期都是我国企业、居民资金的汇集地。这种发展模型带来的弊端凸显,国家下决心实行改革,力图将资金汇集到高新产业、高科技产业、低碳产业……

当前属于改革过程中的“镇痛”,是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关键期。只要高新产业不断崛起,抵消房地产行业低迷带来的颓势,中国经济发展潜能又会再度回升。

刚刚,国家统计局启动了新一轮的全国经济普查,并且首次伴随“投入产出调查”,重点理清以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“三新经济”的普查内容,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
国家,为何要强调对“三新产业,进行投入产业调查呢”?是因为:之前没有料想到我国境内隐藏着一批“大牛企业”,现在需要将自己看得更清楚,搞清楚自己的真实实力。

还记得美国从中国进口航空母舰的阻拦索事件吗?本以为又是要被国外卡脖子的难题,但却没想到我国企业早已自主掌握了。

还有顺丰集团为拓展业务而研发出来的双尾蝎无人机,阴差阳错成为了军品,而且是优质军品。中国民间隐藏的科研能力,长期被低估了,中国科技的真实实力被低估了,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被低估了。

中国的制造业核心,早已不是“小米加步枪”!低端产业总是要转移出去,高新产品出口占比只会越来越高,对人民币的低汇率需求越来越低。看到这点,就会明白人民币的长期升值驱动力。

美元汇率的支撑因素越来越少

中长期来看,人民币汇率的波浪式提升将是常态,美元汇率的支撑因素反而却在大幅减少。其中一个典型的变化是美国境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债数额长期维持在“略高于7万亿美元”的位置。

但美债总额却在最近数年时间内接连实现了30万亿、31万亿、32万亿、33万亿,现在又突破了34万亿美元。美债虽然仍在不断攀高,但主要是美国人自己在购买。

之前那种内、外同时给美国经济发展输血的模式变了。外部输血通道逐步关闭,美债逐步走向内债,美国发展后劲由此出现不足了。

不久前,外媒揭露一则消息:未来12个月,将有8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需要置换。同时,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预计在2万亿美元左右,合计就是10万亿美元的美债需要发行——借新债,还旧债。

美国人是很有钱,高达10万亿美元的美债,绝大部分依然可以被消耗掉。但以后呢,这些债券又到期,叠加规模更高的财政赤字,又要通过“屡试不爽的借新债,还旧债”模式筹集资金。

在外部输血通道逐步消失背景下,南生试问:美国人的血到底有多厚,能经受如此的反复折腾?美国债务危机的瘤子,迟早要被揭破,美元汇率的核心支撑因素迟早要被打破,很有可能就是在未来数年内。

说美元在未来数年内“原形毕露”的原因还有:去美元现象加剧

2023年11月份,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比例扩大至4.61%,是年初时的2倍多,甚至全球第四名。考虑到SWIFT统计的遗漏因素,人民币的实际地位会更高。

俄乌冲突以来,欧元市场地位不断下滑。丢失的那部分,有些被人民币占据了,有些被美元占据了。表面上看,美元的位置得到巩固了——今年11月份的国际支付比例高达47.08%。

但欧元已基本筑底,市场份额再度下滑的空间没有了。美元的市场地位已达到本轮波动通道的上沿,接下来会逐步走低——欧盟能被收割的部分,已基本被美国拿走了。

反观人民币的需求却是不断提升,越来越多的国家想尝试用一下人民币。之前尝试过的国家,会逐步扩大使用人民币力度,他们对美国从欧盟身上转移后,可能挥舞起来的“镰刀,感到深深的畏惧”。

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疏远美国,拥抱人民币,这是大趋势,而且在加速、在加速。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上的位置,有望在未来数年时间内扩大至10%。

2022年至2023年犹如黎明前的黑暗,最能迷惑人。只要看清楚了这一点,就不会悲哀地认为2037年以后才能赶超,甚至永远赶不上。南生可明确断言,2030年左右实现赶超,这依然是大概率事件。不信,打个赌。本文由南生撰写,无授权请勿转载、抄袭!